杨立德先生原籍山东省利津县杨家胡同,清末时因家贫,祖父杨吉业携全家迁至济南谋生。其父杨凤山,叔父杨凤岐,皆为演唱“武老二”之名家,是山东快书创始人傅汉章的第三代传人。尤其杨凤山(绰号“杨大辫子”,1888--1923),系当时“济南书坛苟(苟春盛)、杨(杨凤山)、黄(黄春源)三大将”之一,惜盛年早殁。在其去世三个月后,即1923年8月14日,杨立德出生于济南。
杨立德的从艺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出生后不久,生母即带他被人拐跑,后经叔父、婶母打官司交涉,才将他争回杨家。在他四、五岁时,叔父杨凤岐就带他上地卖艺,学会了相声《训徒》、《大上寿》等小段。与此同时,杨凤岐也开始了对他快书艺术的初步培养,教授他《大闹马家店》、《石家庄》(即《武松装媳妇》)等中篇唱段和一些小段。叔父对年幼的杨立德要求极为严格,在杨立德晚年撰写的《我和山东快书》一文中,他曾回忆道:“……那年我才五岁,学不会就被一脚踹老远。年小学活不多,却是实授……”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杨立德顽强地成长着,而不幸却又一次降临了。
在他六岁那年,叔父染病身亡。六岁的杨立德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超负荷重担。每天早起,去南岗子(济南的杂把地)等处抢早撂地,在别人演出的间隙“抢板凳头”,替人垫场,由婶母帮着敛钱。靠着长辈的人缘,加上自己年幼可爱,虽然表演尚显稚嫩,挣的钱倒尚够糊口。这期间,很多父亲生前的熟人、好友都给予过杨立德不同程度的指点帮助,如当时的名艺人于传宾(绰号“于小辫儿”)、邱永春(绰号“活武松”)等,均传授过他演唱快书的技巧。父亲生前的一位在铁路上工作的张姓徒弟更是对这个小兄弟照顾有加,教全了杨立德《石家庄》和《十字坡》的全部唱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人都能提供给他这样的学习机会,在当时的艺人圈里,有着“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的旧习,多数时间里,他只能背地里去听书“偷艺”,尔后自己去揣摩、体味。就像他自己所说得那样:“……生活逼迫我非得认真学艺不可,不然就没有饭吃。所以自小用心,不只是模仿,主要是用脑子。我生性腼腆,干这个本不够材料儿,简直就是逼出来的……”
1935年,快书艺人高福来(绰号“一鞭扫”)来至杨家,说动婶母允许杨立德随自己下乡卖艺。开始时,高对杨尚不错,但时间一久,高福来便露出了本来面目。如杨立德自己所回忆的那样:“……开始为他当兄弟,后来又说是他徒弟,最后又变成了他的奴隶……”高福来在乡下有个姘头,本人又有抽大烟的恶习,开销极大。为了多挣些钱,高带杨立德走遍了平阴、东阿、高唐、恩县、夏津、武城、茌平、博平等地的大小村镇,不论酷暑严冬,赶集赶会为高垫场。杨立德稍有不顺,高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对杨百般虐待。当地群众实在看不过去,商量要揍高福来,高吓得连夜推车逃走,将杨遗弃。
杨立德只好独自在乡间流浪,准备挣些路费返回济南。这期间曾跟一个叫辛三和的人学做擦床工,又跟药贩子杨会文卖过眼药,唱快书为杨招揽顾客。哪想挣到钱后,狠心的药贩子居然连杨立德的行李一并拐跑,气得杨立德在曲阜大病一场,幸被房东老妇所救。病愈后,杨立德辗转泗水、兖州、徐州等地说书卖艺,直到1939年夏方回到济南。
这四年时间里,杨立德虽然遭受了不少迫害,甚至堪言九死一生,但这正是他结合实践演出习学艺业的关键年头。在高福来等人的教授指导下,杨立德改唱竹板快书,又学到了部分《武松传》唱段,如《东岳庙》、《闹南监》等。应当说,与高福来长达四年的共同演出对杨艺术上的成长发展之影响是巨大的。但杨立德始终不齿高的为人,不愿过多提及自己在艺术上同高的渊源。也是在这四年里,杨立德与憨厚的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确立了他敬善如亲,疾恶如仇的信念与人格。终其一生,他都是用这种情感来表演山东快书的。
回到济南后,杨立德先是与快书艺人吴平江“合穴”演出,后来又独自到西市场、劝业场撂地说书,并得到相声艺人崔金林、吴景春的指点和快书前辈周同宾、傅永昌等人的切磋传授。在乡下流浪卖艺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在赶集时招徕观众,杨立德随高福来学会了用“四页瓦”伴奏演出。回到城市的他,感到竹板打得太响不文明,而且观众经常因竹板声音过大而听不清唱词,妨碍了演出效果。
在西市场演出时,杨立德尝试改回鸳鸯板加大竹板伴奏,将竹板的打法巧妙地化用在鸳鸯板中,并且改变了自“武老二”诞生以来演员“半拉光脊梁”的不雅造型,演出时着大褂或小褂,努力塑造排场、帅气的形象。这期间,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一代山东快书艺术大家的高元钧,又与傅永昌结为兄弟。与这些同行一起,杨立德开始了对山东快书中“荤口”内容的改革。
对于这次改革的“动力”,杨立德本人是这样描述的:“……在大城市演出跟在乡下田间地头,集市会场确实不同,观众情况复杂,而且文化层次高得多。有一次,一个老太太指着鼻子说我:‘小孩儿唱得不孬,就是不说人话。’这对我的刺激太大啦,咱一个大活人怎么不说人话呢?再使‘荤口’就觉得不对味儿,矮人一等……”
杨立德与高元钧等人一起,试着在表演中剔除粗野、色情部分的唱词,改“荤口”为“清口”演出,这样一来,书场里逐渐增加了女座与“长衫阶层”,观众队伍明显扩大,收入亦有所增加,改革取得了成功。后来他说:“咱是说书的,不是玩猴的,不能用低级庸俗的东西去换取廉价的笑声。”
这艰难的一步,为后来杨立德艺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就在那时,杨立德与高元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当时济南的小报上,就登出过“高大鼻子和杨小麻子合说相声”的消息。在之后的日子里,杨立德一直珍视这份情谊,凡称高元钧都是说“俺哥”,对于门户之见的传言,一概不理或斥为挑拨关系。1993年,高元钧先生与世长辞,时已年迈的杨立德亲去灵堂痛哭哀悼,并写下了《含泪忆元钧》一文,悼念这位同自己肝胆相交半个世纪的兄长。
1943年,杨立德离开济南,在徐州、开封等地作短暂献艺后,又回到本省德州、聊城等地乡间演唱。1945年经潍县到达青岛,以后数年一直在青岛西镇、劈柴院、储水山公园等处演出,并先后在两家电台定时演播快书,影响颇大,直至1949年6月参加胶东文协曲艺队。
1952年,杨立德调入山东省歌剧团(省吕剧院前身)工作,饱经苦难的杨立德终于找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华东文艺界赴朝慰问团。至1953年间,曾两次到朝鲜为志愿军战士演出。1955年2月,他被调往济南市筹建曲艺工作队,翌年,成立济南市曲艺队,杨立德被选为首任队长。
作为一队之长和主要演员,杨立德抓创作、抓排练,团结艺人扩大队伍,积极培养曲艺学员,为建立一个与号称书山曲海的曲艺大省相适应的综合性演出团体而日夜操劳。1956年,杨立德当选为省先进工作者。这一时期,杨立德试演了由张军整理的传统山东快书《大闹马家店》、《李逵夺鱼》,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并在整理改编传统山东快书唱段的同时开始编演新的快书曲目。
在建国初期,他就创作了《粪变金》、《孔二小姐要嫁妆》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喜剧风格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些作品,是山东快书反映新生活中早期出现的佳作。50年代中期创作的《打钟》、《调房》等新作也受到观众的赞许。另外,他还将曲艺作家王允平创作的河南坠子《大搬家》移植为快书,与他演唱中火爆俏皮的风格相结合,成为杨立德的保留节目。
为了满足业余演唱辅导需要,杨立德与张军合作出版了《如何表演山东快书》一书。1957年6月,山东省举行第一届曲艺会演,杨立德演出了传统书目《闹南监》,并在“争鸣专场”上内部演出《大转房》、《秃媳妇》等传统小段,荣获演唱一等奖。会演期间成立了山东省曲艺协会,杨立德当选为副主席。
正当杨立德春风得意之际,一场政治运动又将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1958年,心怀坦荡敢于直言的他被错划为“”。然而他并未灰心丧气,“摘帽”后不久,他与刘同武、傅永昌等山东快书艺人一起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获得演唱及曲目整理大奖。又为上海唱片社灌制《大闹马家店》、《大搬家》、《石家庄》等唱片,还同相声演员李忠诚合作发表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快书作品《取枪记》。
即使是在人妖颠倒的期间,他惨遭批斗并被派至建筑工地看大门,烧锅炉,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却从没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为了事业,他冒着危险奔走于知心的老艺人家,去做些曲艺的挽救工作,他收留了朋友、亲戚家的孩子,更多的是那些喜爱山东快书的年轻人,有二三十人之多。在空旷的料场里,杨立德继续着自己视如生命的艺术教学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杨立德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1980年7月,他当选中国曲协山东分会副主席。1981年济南市曲艺团恢复,杨立德出任副团长。其时,年近花甲的他在演出频繁的情况下仍笔耕不辍。1982年12月,他与刘礼合作整理出版了“杨(立德)派”山东快书《武松传》。
杨立德虽然受过委屈,经历过不少挫折,但他对党和人民的感情益发深厚,1988年7月,杨立德加入了中国,同年被邀任为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9年5月,中国曲协山东分会、济南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了“杨立德艺术生活六十周年纪念会”,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及曲艺演员前来祝贺,许多省、市纷纷发来贺电、贺信。
加拿大著名汉学家石清照为杨立德题词道:“巧俏两得,声情并茂”。中国曲协名誉主席陶钝欣然作诗曰:“快书出自我山东,抱打不平颂武松,赶会引人营旧业,赴朝慰问立新功。长篇接说当年事,短段新编亦畅通,不弄丝弦不学戏,这家曲艺最时兴!”而高元钧与杨立德的再次联袂演出,成就了山东快书史上一段佳话。
会上,大家认为“杨派”山东快书继承山东民间说书传统,强调以说为主,力求亲切感人;演唱注重板稳口俏,多用俏口、贯口等嘴皮子功夫,“喷口脆、发音准、咬字清、行腔俏”十二字决,生动地概括了“杨派”的说唱特点。动作强调刚劲洗练,与语言的连贯性保持一致,以求整个演出节奏浑然一体;强调“包袱”的幽默感,少用“炸包袱儿”尽量保持说书艺术内蕴与情感表达的细腻;充分肯定了“杨(立德)派”山东快书的辉煌成就。
数十年来,杨立德在培养曲艺新人方面也付出了大量心血。不论是组织分配的学员,还是业余爱好者登门求教,无不悉心传授,曾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化干校、山东戏校曲艺科已经济南、青岛等地的文化馆、文化宫讲课辅导,培养了大批人才。无论在地方还是部队,都有他培养的山东快书专业、业余演员,可称桃李满天下。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金双成、侯金杰、赵连甲、高绍清、姜晋欣等。
虽然大家将他的艺术风格树立为“杨派”,但他心中从未曾有过门户之见,曾多次恳切地谈道:“俺跟元钧哥是一派”,高派弟子刘洪滨、李燕平等上门求教,他都是倾囊而赠,毫无保留。他为人和蔼谦逊,对老一代的演员如周同宾、刘同武等人,都是夸赞他们如何的好,至于没有成名,则归罪于时代。
杨立德于1990年离休。晚年的他仍坚持在济南趵突泉公园演出,并参加辅导教学活动。不少人高价邀请他“走穴”,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已经干了一辈子了,老了就别变了,把这点心劲儿放到团里吧。”大闹马家店打蜜蜂打秋千大山林大破孟州大曲艺打龙袍大锣大门青州府大面瓜